中國俗稱“垃圾食品”出海東南亞迎來新機遇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國內近幾年食品市場由于紅人效應可謂是百花齊放,隨之而來的流量成本也就日益變高;相比國內市場相對飽白熱化的競爭,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或許被食品企業所忽略的東南亞市場是新機會。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東南亞就在中國“家門口”,對于食品以及跨境電商而言非常關鍵的物流布局在這個地區也較為快速跟便捷,并且相比歐美等地的運輸線路更短,更安全;在一定程度減少了食品變質、破損等風險,也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費用。
跨境出口“政策支持”
隨著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簡稱RCEP)協定的正式簽署,RCEP為東南亞經濟貿易提供了的不少便利和互惠政策,所以食品產品出口東南亞地區相對更容易,不需要像出口歐美地區各種檢測認證,只需要具有食品經營許可證即可。
天然的“口味適配性”
由于東南亞地區有大量華人聚居,特別馬六甲一帶基本以我們國內福建,廣東人為主;因此在飲食制作、食材上又與中國飲食多有重合。所以也就造就了中國食品在東南亞很容易被市場接納,不需像其他市場一樣為迎合口味而做改變,并且東南亞人與國內味蕾相似度極高,基本都以酸辣甜口為主。
孵化品牌的“肥沃土壤”
鑒于食品特殊性,國內大多食品企業不是淪為品牌食品的代加工工廠就是以價換量;近幾年也有不少食品企業想跳出簡單的錢貨交易借著網紅直播效應打造品牌建設力,有成功的也有碰壁的;但是當前東南亞才是孵化品牌的“肥沃土壤”。相比國內消費者對食品品牌的固定印象,東南亞目前為電商極速發展期,鑒于口味的適配性,只要有量便是東南亞消費者心中的中國品牌,品牌營銷成本低且門檻低。
-
【為您推薦】:
- 關稅壓力下,DHL暫停向美國發送800美元以上B2C貨件
- 中國部分商品最高面臨245%關稅,亞馬遜坐不住了!
- “關稅沖擊波”導致海運集裝箱預訂量暴跌
- 隨著關稅沖擊供應鏈,集裝箱運價可能會上升
- 最新調查:若價格上漲,30%美國消費者將停止從Temu等平臺購物
-
------ 責任編輯:螞蟻雄兵跨境物流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